Search

#今晚十點上線

巴納姆效應,用模稜兩可的字眼讓你自己找到共鳴,這種效應不只常見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今晚十點上線

巴納姆效應,用模稜兩可的字眼讓你自己找到共鳴,這種效應不只常見於心理測驗或是星座測驗,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廣告文字、雞湯文章,甚至是號稱最懂你的演算法,無不是利用了巴納姆效應在賺取瀏覽數、點擊率、經營信仰虔誠的消費者。

號稱最懂我們的Spotify、Netflix,甚至是Youtube,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不斷使用「專屬於你」、「為你精選」、「量身打造」等等的字樣,用only you的專屬感,吸引我們點開這些看似非常個人的推薦選項……但其實終究只是大數據演算後由AI提供給同樣數千、數萬人的「量身打造」,而你的點擊也會回饋成演算法的其中一個數據,變成其他人的「專屬於你」。

這樣說起來,巴納姆效應怎麼好像一個很可怕的自我安慰陷阱了?得知這個真相的人大多都會很生氣,覺得自己是笨蛋、被騙了,因為沒人喜歡發現自己被操弄,特別是你原本還以為,這是為你量身定做的測驗,後來才發現,原來我只是平凡的大眾……

但,巴納姆效應真的很邪惡嗎?

也許,這只是一個我們大腦保護自己的機制?

大膽的推理過程,就在今晚十點的「幹嘛不匠說」!

#連結在留言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